甚麼是痛風:症狀、成因與護理 — 楊浩康醫生
痛風是一種由於體內尿酸過多而引起的關節炎症,這種疾病常導致急性且劇烈的關節疼痛、腫脹及紅腫發熱。最常見的痛風發作部位為大腳趾,但它也可能影響膝關節、踝關節及手指等其他關節。當尿酸在關節處形成晶體時,便會引發局部的炎症反應,進而使受影響部位出現劇痛及不適感。
痛風的症狀
痛風的臨床症狀常以突發性關節劇痛為特徵,這種疼痛往往在夜間發作,使患者難以入睡。受影響的關節通常會迅速腫脹,並伴隨紅腫及明顯的熱感,有時候還可能出現輕微低燒及全身不適。這些急性發作不僅令患者極為痛苦,嚴重時還會影響其工作與生活質量。急性痛風發作期間,關節部位的活動會受到明顯限制,因此及時治療顯得格外重要。
痛風的成因
痛風的發生通常與多因素有關,主要成因包括:
- 尿酸水平升高:當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排泄不足時,尿酸便在關節中沉積成晶體。
- 高普林飲食:例如紅肉、內臟、貝類及含糖飲料等高普林食物會促使尿酸生成增加。
- 遺傳因素:家族中有痛風病史的人,其發病風險顯著升高。
- 脫水與壓力:大量飲酒、脫水及劇烈運動等情況可能使尿酸濃度急速上升。
- 肥胖及代謝異常:這些因素會干擾正常尿酸代謝,進而誘發痛風。
痛風的管理與護理方法
痛風的預防與治療主要依賴於生活方式的調整和藥物治療。在日常護理上,調整飲食習慣是極為關鍵的一環。患者應儘量減少或避免攝取高普林食物,同時增加攝入蔬菜、水果、全穀類及低脂乳製品,這有助於控制尿酸水平。此外,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能促進腎臟排泄尿酸,必要時在炎熱天氣下增加補充量,這對防止尿酸結晶具有重要作用。
規律運動也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與代謝,降低體重和改善整體健康狀況,從而減少痛風發作的頻率。建議患者選擇低強度、有氧運動,如散步、游泳或者輕鬆騎行,並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引起急性關節負荷。而在長期管理中,醫生可能根據患者情況選用藥物,並定期監測血尿酸水平以予以調整。
痛風與假性痛風的區別
除真正的痛風外,假性痛風也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。假性痛風主要由鈣焦磷酸鹽晶體沉積在關節內引起,其臨床症狀與痛風相似,如關節疼痛、腫脹和紅腫發熱,但在發生部位和發作模式上有所不同。例如,假性痛風常見於膝關節和大關節,而痛風則以大腳趾為主。影像學檢查和關節液分析可以幫助醫生區分兩者,因為假性痛風的晶體形態與痛風的尿酸晶體不同。這種區分對於制定治療方案十分重要,因為兩者在藥物治療上有所差異。
此外,部分患者在初次發作時可能難以區分是真痛風還是假性痛風,這時候應依據完整的臨床資料和檢查結果作出確診,並採取個體化治療方案。對於假性痛風,治療通常也以消炎止痛為主,並在必要時調整相關電解質平衡,而非單純使用降尿酸藥物。
結論
總之,痛風是一種常見且令人痛苦的關節炎症,主要由尿酸過多引起,其發作常表現為夜間突發的急性關節劇痛、紅腫及發熱。然而,透過改善飲食、充分補水、定期運動、體重控制及藥物治療,可以有效控制尿酸水平,預防和減少痛風發作。了解痛風與假性痛風之間的區別,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尤為關鍵。患者應定期就醫檢查,根據醫生建議調整生活方式,以免長期關節受損及產生其他併發症。積極的痛風管理策略將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,確保日常活動不受疾病影響,並為未來的健康奠定堅實基礎。